
粤港澳大湾区县域骑手的新生活图景
送完最后一单外卖,李嘉崑的“另一单”刚刚开始。他和朋友准时出现在河涌上划龙舟,大榕树遮映下,他肤色健康黝黑,笑容爽朗:“划船有瘾!夏天基本天天都去,有一次夜里11点,临时起意去玩。”这位江门鹤山的90后骑手,今年和几个朋友花2万元合买了一条龙舟。
近年来,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地县城里,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骑手的身影。这群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在县城做骑手?骑手的工作模式和其他工作对他们来说有何不同?
今年以来,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调研团队,深入博罗、鹤山等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县城,实地走访并调研年轻骑手们的工作日常与生活状态,撰写了国内首份粤港澳大湾区县域骑手调研报告,南方报业南方社会发展智库全程跟踪进行记录。日前,双方发布的《扎根小城,活力骑迹:粤港澳大湾区县域骑手的新生活图景》报告显示,近八成县域骑手日均跑单8至9小时,骑手普遍认为这份工作“时间灵活、收入不错”。
同时,报告研究发现,平台经济越来越活跃的当下,传统意义上“只适合养老”的县城,正转变为可以容纳多样职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综合性空间。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新职业在县域迅速兴起,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“返乡”视为不得已的退路,而是将其作为寻找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的一种主动选择。
江门鹤山骑手李嘉崑(右)和王桦勇(中)等人常利用闲暇时间划龙舟。

工资相对较高,工作强度相对温和
随着县域城镇化的不断发展,县域在推动区域平衡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、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
以此次调研的惠州博罗和江门鹤山为例,近十年间(2014年—2024年),博罗县常住人口增加了15.74万,城镇化率由53.04%增长至59.69%;鹤山市常住人口也增加了4.33万,城镇化率由60.16%增长至 64.83%。
“原本以为受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虹吸,大湾区县城里的人会越来越少的。”一圈访谈下来,参加调研的研二学生卢慧珊感叹,没想到现在大湾区县城这么热闹,各种好吃的、好玩儿的也多。
在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中,平台经济带来的灵活就业人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4年底,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2.4亿人左右。
调研组发现,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逐步成为灵活就业的主要形式。平台经济的迅速扩张,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,还使县域劳动者能够获取相对优质的就业机会。
一组可以印证这一判断的调研数据是,2024年鹤山市居民人月均可支配收入为3147元,而根据调研组的调研,鹤山当地专职骑手的平均月收入为4947.6元;2024年博罗县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为3241元,博罗当地专职骑手月平均收入为4200元,也明显高于本地平均水平。尽管东莞市道滘镇尚未公布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,但当地专职骑手月平均收入达5901元,在三个调研点中居首。
县域骑手职业选择的核心驱动因素是:时间灵活(44.21%)和收入不错(25.09%)。
在深度访谈中,多位骑手也表示,“工资高”是其选择入行的主要动因之一。“虽然辛苦点,但跑得越勤,工资越高,很公平。”鹤山骑手王桦勇表示,他每个月收入有八九千元,“家里两个男孩,有压力也有动力。”
调研报告问卷数据显示,有62.2%的受访骑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,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。
此外调研组还发现,工作强度相对温和也是不少骑手选择扎根大湾区县城的一大原因。县域骑手们大多并没有“被困在系统里”,而是通过灵活控制工作生活时间扎根县城。
接受问卷调查的2000多名大湾区县域骑手中,超过四成(45.6%)骑手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(含候单时间),约三分之一(31.6%)骑手每天工作在9小时左右(含候单时间),平均每日有效跑单时长稳定在5.4至6.6小时之间。对于目前的工作强度,80%的受访骑手表示“强度一般”。
王桦勇每天工作时间在9个小时左右,中午忙完可以休息两小时,收入则比他之前在酒楼工作高,也比他之前做二手车销售稳定得多。
调查报告显示,近些年来,随着产业升级与就业形态演变,劳动者职业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特征,“择优从骑”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。对于王桦勇来说,在鹤山做骑手也是他经过比较与权衡后的理性选择,已经干了6年。

工作和生活相对平衡,“时间自己说了算”
在县城里当骑手的另一个好处是,更容易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。王桦勇之前在大城市工作时,每天下班后就只能刷刷手机睡觉,如今回到鹤山做骑手后,除了照顾家庭外,还经常和朋友去打篮球、划龙舟。
做骑手掌握了一定的时间自主权,打破了传统固定工时与地点的限制。这种灵活性使他们能够遵循一种“跑单-休息-兴趣”的动态循环,进而实现更为多元化和自主的生活安排。
王桦勇老家在鹤山近郊农村,尽管已在城区买了房,他跑完一天的订单后,还是会骑二十分钟电动车,回到五六公里外的农村老家。家里迎接他的是热好的饭菜和打闹的孩子,“看他俩打闹也是一种幸福,经常这一分钟打闹完,下一分钟就和好了。”
博罗骑手宋家洛,则喜欢在工作之余去钓鱼,钓到吃不完的鱼拿去卖,多的时候一天能卖百八十块。如果是在大城市工作,这些爱好对他们则是难以企及的奢望。
骑手工作的弹性排班制度为骑手提供了实现“工作-家庭”无缝切换的可能。调查显示,大湾区县域骑手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满意度普遍较高。数据显示,54.44%的受访骑手表示“比较满意”,16.67%表示“非常满意”,仅3.33%表示“不满意”。
工作时除了勤快外,对路线的迅速判断与选择能力,是一个骑手能够获得高收入的重要因素。“一个人只要能跑,会思考,一般三个月就能成为这个区域的熟手。”王桦勇说,骑手工作确实比较辛苦,熬过前几个月,大部分人也就适应了。
不过,要成为“单王”也并不容易。除了要熟悉道路外,还需要熟悉商家出餐的快慢,对同时接到的多个订单迅速判断,选择最优的取餐送餐路线。
县域骑手由于订单密度适中、配送半径较小,不少骑手对这份工作越来越驾轻就熟,“现在都不用导航了,路上有个下井盖在哪个位置都知道。”
这些县域骑手中,本地骑手占比较高。调研报告显示,博罗、道滘、鹤山三地的本地户籍骑手占比分别为59%、45.81%、59.9%。
对外地骑手来说,县城也更容易买房扎根。“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一平方米房子,这在之前在广州工作时,是不可想象的。”谈及未来,一位外地骑手表示,打算先好好工作几年,买了房后就把父母接到广东来,“这里冬天暖和。”
报告显示,在县域就业市场中,骑手收入属于中游偏上水平。
从性别结构看,这些县域骑手中男性骑手占比92.2%,女性占比7.8%。“没想到县城里女骑手也这么多,她们跑单往往还不少,也会更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。”卢慧珊深度访谈的第一个骑手就是一位离异女士,她白天跑单,下班经常和朋友聚餐,还不耽误接送小孩。
“这位女骑手之前两次创业,做养殖遇到猪瘟,开餐馆遇到疫情,骑手工作虽然辛苦,但收入还不错。”卢慧珊感叹,“就业蓄水池”这个有些学术的名词,在这一刻具象化了,“她听我们谈起现在年轻人找工作难,还鼓励我们说,‘不可能一直下雨,总会有晴天’,这份坚韧特别打动人!”

困境与突围,破解医保“用不上时心疼,用得上更心疼”
在县城,外卖骑手已成为了一份性价比不错的工作。不过,由于多方面原因,稳定性不足和社会保障的缺失,也成为大多骑手面临的现实困境。
稳定性不足和就业的灵活性,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,不少骑手都能接受。对于社会保障,不同骑手则有着不一样的想法。与相对普及的新农合形成对比的是,骑手群体如果希望获得保障水平更高的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障,则面临着压力,当他们需要自缴城镇职工社保时,其成本往往令其反复犹豫。
“用不上时心疼,用得上更心疼。”关于医保,一位骑手一句话道出其矛盾心理。
为破解这些困境,美团、京东、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都进行了有益尝试。据媒体报道,美团于2021年开始骑手社保探索,2022年7月开始试点“新职伤”(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),2024年就骑手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方案做了研究,形成了初步试点方案。2025年10月27日美团宣布,美团骑手养老保险补贴正式覆盖全国,向全部骑手开放。
据试点方案,对当月收入达到就业地相关缴费基数下限,且近6个月有3个月满足该条件的骑手,美团以相关缴费基数为基准,补贴50%的费用。骑手当月参保缴费,次月初获得补贴金,平台直接打款到其个人账户中。
美团方面表示,基于“更灵活、更包容”的原则,这一方案“无前置资格限制、无参保地点限制、无时长单量限制、无跑单类型限制”,具备开放普惠、自主选择、灵活弹性和覆盖面广四大特点。
调研人员对县域骑手进行调研。
近年来,随着政府部门等各方努力,对骑手的关怀保障工作越来越细致。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姬广绪在东莞道滘调研时发现,道滘镇通过与社区协商,让所有社区对骑手开放,可以骑行入园送餐,并且开设了“骑手友好餐厅”。
以美团为例,截至2025年上半年,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指导下,美团已在全国150多个城市与各界共建近3万个“骑手友好社区”,推动各地小区为骑手开门指路、设置专用停车位和骑手驿站。
随着调研进入尾声,卢慧珊也越来越理解,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县城做骑手:县城正通过数字技术迭代和新业态拓展,吸纳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;骑手按单计酬、收入规则透明、管理流程标准化等因素,让不少年轻人将其作为寻找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的一种主动选择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贺达源点金股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